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影视行业发展认知分析(影视行业认知报告)

2023-10-27 9874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化妆品行业前景(化妆品行业前景分析)
  2. 大数据于国内影视行业的意义
  3. 大家怎么看待国内影视剧的发展现状

受益于美妆人群扩容及消费升级等,我国美妆行业高景气度积极向好。2012-2019年,我国化妆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化妆品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接近3千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增速8.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8月中国化妆品零售额为284亿元,同比增长19%。累计方面,2020年1-8月中国化妆品零售额累计达到199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2%。

  

注:2013年零售额增速为21.25%。

  

近年来,我国本土新锐彩妆品牌逐渐崛起,完美日记、花西子、半亩花田等国产彩妆品牌受到众多消费者喜爱。2020年3月,美妆人群关注度TOP100品牌中,国产品牌关注度最高,达到37%。

  

此外,美妆人群品牌关注度排名前三的品牌均为国产品牌,其中完美日记受美妆人群关注度最高,占比达到16.3%。

  

注:关注度指在统计周期内,关注某品牌的用户数占关注该品类所有品牌用户数的比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APP已经成为了我国众多美妆人群购买美妆的重要途径,覆盖了社群电商、导购分享、跨境电商等,代表性APP有微店、得物和识货等。2020年3月,微店成为了我国美妆人群购买美妆最为活跃的移动APP,活跃渗透率TGI达到258。

  

注:已经筛选活跃渗透率大于1%的APP;活跃渗透率=美妆人群在某APP上的渗透率/整体移动网民在改APP上的渗透率*100。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美妆新零售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欧美及日韩大牌化妆品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开拓下,国内消费者的化妆品消费理念逐步增强,国内化妆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2011-2020年我国化妆品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2011-2019年市场规模增长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我国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331.8亿美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732.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约为9.22%。2020年的疫情对整体经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此环境下化妆品市场规模仍能保持6.83%的正向增长率,充分体现了我国化妆品市场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

  

我国化妆品市场按价格和目标消费群,可以划分为高端化妆品、高档化妆品、中高端化妆品、大众化妆品和极致性价比五个细分市场。五个细分市场均处于多品牌竞争状态。

  

高端化妆品市场和高档化妆品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品牌占据,如娇兰、克里斯汀?迪奥、香奈儿、娇韵诗、兰蔻、雅诗兰黛等。该类品牌主要定位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少数消费者,其利用其国际品牌优势在国内大城市的百货商场设立专柜,以树立高端品牌和高端消费的形象。

  

中高端市场上,外资品牌化妆品和国内经典国货品牌共同竞争,外资品牌保持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国货品牌也逐步向中高端市场发展。而大众化妆品被部分外资品牌和本土品牌分占。该类品牌主要针对中低收入的消费群体,一般通过大卖场、超市以及专营店等渠道进行销售,目前在电商中的布局也相对最广。

  

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品牌占据

  

国际品牌在竞争中占有较大优势,国际品牌注重产品营销、研发投入,产品品质有保障,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国内化妆品企业则以中小企业为主,化妆品安全问题频出,也阻碍了国内品牌的发展。

  

基于Euromonitor的数据来看,高端市场主要由国际顶尖品牌占据,排名前三的品牌为欧莱雅、雅诗兰黛和路易威登,市占率分别为18.4%、14.4%和8.8%。高端市场中,市占率排名前十品牌的国有品牌仅有广州阿道夫和云南贝泰妮,分别排名第七和第九,市占率分别为3%和2.3%。

  

宝洁欧莱雅在大众化妆品品牌市场中优势明显

  

在大众化妆品市场,宝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为12.1%,其次是欧莱雅,占比约为8.9%。本土品牌百雀羚、珈蓝集团、上海家化、和上海上美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3.9%、3.7%、2.3%和1.9%。

  

我国化妆品行业CR10在40%左右波动

  

2011-2020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市场集中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16年CR3/5/10到达低谷,分别为22%、27.8%和38.6%。2020年CR3/5/10分别为25.6%、32.2%和42.9%。

  

整体来说,目前国内的化妆品市场竞争梯队划分较为明显,高端市场几乎由国际大品牌垄断,我国本土的化妆品品牌只在大众化、平民化市场中才占有一席之地。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化妆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就业前景:中国化妆品市场是全球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化妆品总体消费水平已超欧盟、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从业人员紧缺。虽然我国的化妆品行业起步较晚,但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化妆品行业发展的十分迅速,化妆品研发工程师属于朝阳职业,发展前景很广阔,待积累经验后可向化妆品行业其他管理岗位发展。

  

就业地区:我国化妆品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就业领域:毕业生可从事化妆品配方工艺师、化妆品营销、皮肤医学与美容等领域工作,也可以自主创业。

  

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该专业主要培养在化妆品原料应用、配方设计、产品制备、功效评价等方面,能从事化妆品的质量控制、产品研发、功效评价、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

  

该专业学生需要掌握化妆品领域的基础理论、工艺原理及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艺术时尚修养,具备化妆品产品配方技术开发为核心能力,兼具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能力。

  

从市场前景、行业发展阶段、产品趋势和增长策略对化妆品行业做个分享。

  

化妆品市场依旧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虽然行业增速放缓,但长期来看其发展空间依旧广阔。对标日本、韩国2020年人均化妆品消费103、165美元,中国人均化妆品年消费额45美元,显著低于日韩。结合下沉市场美妆意识觉醒和美妆消费习惯养成,以及消费者需求持续升级驱动量价提升的行业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美妆市场仍有较大的渗透空间。但随着基数的变大以及流量红利的消减,行业也将不可避免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单就2022年行业增长来看,第一季度伴随全国多地疫情持续,美妆消费进入疲软期,叠加去年高基数,增长较弱。而随着疫情好转,消费信心恢复,以及二、四季度商家大促期来临、消费力释放,行业有望逐渐向好。

  

2、行业发展阶段-产品的打磨是铁饭碗

  

行业从渠道为王进入到产品为王的阶段。过去,美妆品牌的增长高度依赖线下渠道,与线上线下渠道切换带来的流量红利。但随着消费者的日益成熟,和市场竞争加剧下流量费用持续走高,企业必要回归本质、注重产品的打磨,我国美妆行业也将逐步进入产品驱动阶段。

  

3、产品趋势-加码深层次研发是关键

  

在国内美妆市场竞争加剧,和需求细化、升级的大势之下,品牌加码深层次研发创新提上日程。从过去的“大牌平替”、品类红利、产品外观设计创新中更进一步,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推动配方创新、原料创新、工艺创新等基础层面的创新与产品差异化打造。从产品布局上看,本土美妆企业继续向高端品牌进击。长期以来,高端市场是国际品牌的主战场,本土品牌布局有限,但今年将是国内美妆企业进击高端市场,补充品牌矩阵空缺的重要转折点。2021年,colorkey珂拉琪母公司美尚股份在完成4亿元B轮融资后,其创始人曾表示将进一步布局高端美妆市场,并计划在2022年将其品牌占有率推进市场前三。贝泰妮同样在去年反复谈及高端市场,并计划于今年推出高端抗衰品牌,价格带在1000元左右。上海家化也在去年底推出了护肤品牌“佰草集太极”,为今年冲击高端美妆市场下注。此外,丸美、珀莱雅、林清轩、华熙生物等均发布新品、聚焦高端赛道,与欧美品牌展开竞争。而国产美妆品牌在高端市场集体投入所形成的规模声量、市场教育力度,也有望推动行业的加速成长。

  

国货崛起、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之下,营销差异化成为品牌突围的关键——避开进入审美疲劳期的传统卖点,深耕Z世代需求,通过对热点的追踪与运用,对研发能力、明星成分的强调,对更加细分的购买场景量体裁衣,重塑消费者心智,并与国际品牌错位竞争。

  

社媒营销逐步进入红海市场,流量成本不断提升,ROI1成为更多品牌的投放常态。因而品牌营销手段面临转型,在拥抱新营销方式的同时,也要基于实现品牌差异化的消费者认知的目的,从关注转化率向品宣投放平衡,并培养全链路运营能力,获取品牌力提升带来的长期综合效果。

  

在注重品牌力的基础之上,美妆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渠道价值。在线上流量持续分化,线下新锐美妆集合店、医美渠道等异军突起的浪潮中,调动营销资源深耕各类购买场景,在公域渠道将已有的品牌力进行传播放大,在私域渠道中坐实企业口碑和品牌力、建立用户粘性,最终实现销售额的增长。

  

2022年,多品牌、多品类发展仍将是美妆企业的核心课题。近两年来,美妆集团上市进程加快、投资机构扶持新锐品牌,为自有孵化及并购提供了资本,美妆企业多品牌、多品类步伐加快。而随着产品与品牌矩阵的完善,企业在产品开发、渠道议价和营销资源上协同效应也将明显,进而打开中长期发展想象空间。

  

化妆品行业的整体监管趋严,在产品安全性和营销宣传的合规性方面不断提高门槛,这在提升了企业产品检测的资金成本,与产品上新的时间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益于行业乱象肃清,为企业获得更加友好的发展环境,助力品牌健康成长。

  

国货美妆出海正在提速。花西子、完美日记、稚优泉、毛戈平等,或是依托平台及渠道资源实现品牌输出,或是通过收购当地品牌实现海外市场布局。随着全球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拥有成熟线上运营经验与产品力的国货品牌,有望在海外市场取得突破。

  

现在化妆涉及的领域是很广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在学化妆或者是给自己化妆,主要现在大众对美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审美要求都有提高了,所以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对化妆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同时需要化妆师人才的行业对于化妆师的需求也是比较高的;

  

加上大家都想着去提升自己的美感,而且学会化妆也相当于自己多了个技能,所以学化妆是可以的。分析如下:

  

1、在当前“颜值经济”比较盛行的时代,美妆行业必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所以对应美妆行业从业者的发展前景肯定是不错的,女性作为行业内主流的从业者,在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后,对于能够掌握新技能和新潮流动向的那一批人。是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如果是想从事这个行业,建议不要盲目的进入这个行业,首先需要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再选择相应的课程系统学习,不同行业的化妆师所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是不一样的。比如影楼化妆师注重的是客情能力以及对于摄影风格把控。剧组化妆师注重的是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自己的应变能力。

  

化妆现在的主流课程有影楼新娘、影视剧组、舞台表演等这几类课程,涉及的就业领域也比较多,像广告公司、传媒公司、剧组、影楼、婚纱店等都是可以的

  

就业的话可以从事专职化妆师、自由化妆师、化妆讲师、或者创业开店这几方面,你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或者是你感兴趣的就业方式进行选择

  

1、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类似于生物学迎来了显微镜,天文学发现了望远镜,因为网络传输和计算机存储运算能力的提高,交给了我们一把信息放大镜,从此我们对现象的观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2、其实自古就有多维度数据的挖掘行为,历法的制定过程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证,江湖上现在偶尔也会有关于林元帅诸葛军师的传说,自从计算机技术诞生之后,对数据的利用和处理一直在同步发展中,无论是分布处理还是并行处理,并不是一天就蹦跶到今日的技术高度,我们很多科学发现都是在近三十年之间才完成,正是得益于此。

  

3、但为何在这几年“大数据”忽然大热?原因其实很简单,全球智能手机的普及。

  

4、随着移动终端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与用户的交互界面不仅更加具备黏性,并且实现了全方位全时段互动,此时每个人的移动终端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数据记录仪。它比PC所能获取到的信息更加个人化,不仅暴露这个人的生活细节,位置动向,同时也记录着他的消费习惯,人类第一次拥有了这么多数据的生产者。每一个元数据都可以直接挂钩一份具体的支出额度,每一个数字都可以被货币量化,大数据的商业价值与各个企业的营收几乎都可以直接挂钩。所以,围绕“大数据”来说故事迅速成为当下的主流。

  

5、但是揭开媒体的那些噱头背后,你会发现,国内对复杂系统的研究,仍然是处于概念大于应用的阶段,大部分行业对线性、封闭系统内的数据关系都没办法掌握,更不用说将大数据转化成有价值的信息。而在影视行业,工业化体系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很多从业人士连财务报表这种基础数据都看不明白,去理解大数据的价值更是有些不可想象了。

  

6、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应用方向,无非三个方面,一是对过于和曾经的理解,二是对以后和将来的认知,三是对当下进行判断并进行实时处理,影视行业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如果想要有长足的发展,那么在这三个方面都会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7、既然是对已发生的进行判断,就会涉及到数据采集,这个部分往往会引发争论,中心议题是:到底多大才叫大,GB还是TB,PB还是EB?

  

8、如果我想要知道《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这部差一点就可以归类到文艺片的电影,为什么在2013年上半年票房仅次于《西游·降魔篇》,我是应该仅以社交媒体的传播效率来进行数据的挖掘,还是要追溯到原着小说里的青春以及被电影宣传所唤起的记忆?

  

9、将数据挖掘的范围放在社交媒体的范畴,那么通过对一部电影推广过程的梳理,我们很容易通过数据制定出一张细化到分钟的参考,以及观众会被什么样的宣传内容所吸引,但是它仍然只是在描述表象。

  

10、如果观察只停留在眼前,将无法找到最终的因果。我们必须对推动现象发生的机制进行论证,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体量来储存和分析观众们的记忆,从而找到个人经历和集体共鸣之间的关系?

  

11、在这个方面,如果只用社交媒体的数据进行相关性的分析,其实和我们日常所做的感性推导没有太大区别,甚至还不如感性推导灵活,很容易因为数据的不够全面犯下“黑天鹅”式的错误(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西方认为只有白天鹅)。必须要追溯到成因阶段更庞大的外部数据,比如主要观众群十年间的消费偏好及社会经历,以及对他们观影之前的心理活动进行统计分析。会不会太复杂?但是从数据挖掘的角度来说,只有在这个方向上进行努力才可能会提供实质性的价值。

  

12、或者说,我们也可以简单粗犷一些,如麦特的负责人陈砺志所言,《致青春》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赵薇的敬业与投入,以及她个人在行业的积累。

  

13、大家可以想一想,以上三个角度,哪个会更容易接近整个事件的核心。

  

14、大数据技术虽然可以让人类对现象的理解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但是当对国产的影视项目前景进行预测,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我们仍然处于一个观众群体持续波动的时期。

  

15、在北美市场,贡献50%票房的观众约占人口的10%,也就是3000万左右,这部分群体基本上结构相当稳定。上世纪70年代末,当北美电影的平均制作预算开始攀升到1000万美元以上,宣发费用达到500万以上时,对观众的监测从阶段性的调研逐渐转变成常态性的监控。在计算机还只是个神话的时期,“好莱坞”是用人工+信件的形式,建立了最早的大范围观众研究模型,这些历史数据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已经让一部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透明。但即使是如此严谨的市场监控,近几年也因为受到移动互联的影响,观众去影院观影的行为随机性逐渐提高,导致传统的观众研究模型频频出现一些问题。

  

16、反观国内电影市场,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银幕是在近三年之内才出现的,2010年时,我们所拥有的现代化银幕不过才6223块,而如今,这个数字差不多是17000。可想而知,影院目前所迎来的观众,基本上是近三年才开始逐渐培养去影院观影的兴趣,这种行为暂时还不能称之为习惯。

  

17、所以说,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波动很难通过现有的技术手段完成监测,会因为存在有其他我们不可知的变量,而导致结果南辕北辙,这在统计学的回归分析上被称之为“变量遗漏偏差”,大数据技术目前所能覆盖到的范围并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时间来不断修正对市场数据的理解,观众也需要时间来不断培养在影院观影的习惯。

  

18、 2013年上半年,几乎所有从业者都对有动作元素的电影过于乐观,而下半年,所有从业者包括我个人又会对以爱情元素为主的电影过分看好。从一些公司的大数据监测上来看,这种观众消费行为的变化已经反馈在可以被抓取的数据中,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所形成影响究竟该如何定量。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趋势,但是很难确定结果。

  

19、那么,在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我们不如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方向,从对未来的预知上转移到可以让我们规避哪些操作上的错误,或许更具有现实意义。

  

20、现在对大数据的理解,往往会纠缠于第一个字“大”,而忽视了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细”,其实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会创造大数据真正的实用价值。

  

21、基于社交媒体的数据挖掘,其实已经可以做到让我们将观众的分类从简单的年龄、性别、职业等维度,落实到区域、活动空间以及性格特征等等更为丰富的细节,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怎样给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影响,而不再是以电影为本位的共性宣传。

  

22、举例来说,当一名男性观众在某个媒介上看到的电影海报,可能是大长腿和小翘臀,但一个女性观众同时接触这个媒介时,所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卖萌的大叔。当阵地宣传中的预告片贴片到一部好莱坞大片之前时,它可能主要是用来渲染情感或者突出搞笑,但同样的一分多钟,在视频网站所上线的预告片,则被分成数个版本,用来对应每一个点击背后用户的个人资料。这样,观众便会加入到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观众偏好的快速处理,最终创造更适合于传播的信息。

  

23、目前,数据调研公司参与电影推广的过程,所做的仍然只是一个统计的工作,决策是在片方或者是公关公司,其实可以将决策机制与数据同样进行细化,成为实时的互动,减少时间的损耗,提高电影推广的效率。我们以前在电影的推广中,常常会为如何照顾到大部分观众的兴趣而头疼,那么换一种思路,用现有的观众数据进行群体的细分,给不同的观众群提供不一样的信息,海纳百川比光芒四射或许更符合当下社会化营销的要义。

  

24、不过,这一切其实都只是理想化的愿景,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电影产业目前仍然是处于一个极其原始的状态。

  

25、仅从电影投资成本的角度来说,目前所公映的电影,平均投资约在3000万人民币以内,不足50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在不考虑通胀以及观众收入的情况下,只相当于北美70年代初期的水平。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很多议题其实都显得比较空洞,因为拍脑袋做决策虽然有着莫大的风险,但毕竟成本很低。

  

1、对于中国的影视作品来说,我们除了消耗历史留下来的剧本外,没有更好的题材发掘出来,不单单是题材匮乏,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工业革命没有雏形。中国的第四代导演每个人身上的特色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办法复制,他们经历的那个年代带来的对电影的思考,无法满足商业民众的期待,中国文艺片的悲剧就是过高的估计了中国观众的信仰,所以文艺片基本消失了。

  

2、张艺谋的长城尝试中美合作体现的不伦不类,只是镌刻了老谋子自身对光影的认知的某个片段,没有办法和科技工业带来的商业大片更好的融合讲明白一个道理和故事,所以总体是失败的,但很感谢老谋子自败名誉的尝试,很大胆,也很努力。我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乌尔善,宁浩这些五代导演的身上,商业满足工业时代成本诉求,故事情怀满足观众情怀,自然有观众来买单,毕竟乌尔善对美学和色彩的把握已经到了可以拍大片的阶段,而宁浩擅长找到我们身边细小的喜剧元素,多变的人性诉求。如果电影想学习美式的爆米花元素,迟早会吃亏的,因为观众看得不仅仅是特效,更重要的是我们身边的感触。一批老艺术家的隐退也造成了作品深度的塑造,我们只能看到韩国文化给我们留下的一大批所谓小鲜肉,没有男子气概,没有扎实专业知识,只是凭借号召力去吸引影迷,所以中国电影电视剧如果要突围,某种意义上是编剧,电影人,电影工业,艺术家,和观众品味的对接,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3、现在的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商品,它首先得迎合市场,迎合当下的受众需求,所以自然会体现当下的部分社会文化。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和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影视人才将会更容易脱颖而出,未来影视作品也定会百花齐放,尺度会越来越大,才华的施展空间和舞台都会加大,也会杀出更多“黑马”。


复制成功